浮针医学官网
浮针公告
浮针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
符仲华:气血新论 | 浮针理论研究再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2020-07-18 17:55:08 点击次数:2497

原文作者:符仲华、甘秀伦、吴凤芝、韩琳

       浮针发明24年来,以其扎实的临床疗效获得不少同道认可,全世界已超5万学习浮针的人;浮针针具不断更新迭代,已获得欧盟CE、美国FDA、台湾医材的认证,让我们有了走向世界的更多底气;浮针科研项目遍地开花,学术文章逐年递增,让浮针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而浮针的理论,也由最初的萌芽状态,渐渐清晰,从借鉴《黄帝内经》的直针刺、腕踝针、MTrP理论,进而提出“患肌理论”。

       患肌理论有了,但不能忘本啊。祖先们的智慧需要与现代结合,现代观念必须与传统对接。难以想象,现在都能轻松感受到的患肌,古人不可能不知晓。先贤们如何理解患肌现象的?这些年来,符仲华老师一直试图通过临床和文献与古人对话,近来终于有了突破。

       二、三十年前,符老师曾经沉迷理论研究,写过几篇论文,例如:“内圣外王”对手厥阴经形成的影响 和 老文章:圆道观与针灸学说。现在终于又有新理论成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甘秀伦、吴凤芝、韩琳等老师的协助下,写成了《气血新论》一文,在《现代中医临床》2020年第3期发表。

       本文将中医学中“气血”的理论与现代基础医学对应,提出直观的气血观:“气血”约等于“肌肉和血液”,有助于开阔临床思路,打通内治外治,贯通古今,融通中西。

       现将本文呈上,请方家指正。

 

气血新论

符仲华1甘秀伦2吴凤芝2韩琳2

(1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江苏 21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和“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是中医临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秉承传承创新的思想,结合基础医学的理论,试图对气血理论进行新的诠释:“气”与肌肉的功能有两个共同特点:动态与无形,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通;“血”对应于西医的血液和血循环。通过分析“气”和“血”的关系,认为二者的关系约等同于“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关系,气血的功能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肌肉和血液(血循环)的功能实现,本文用典型案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气血理论;基础医学;肌肉-血液(血循环)

中图分类号:R2-03 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20.03.013

 

New theory of qi and blood

 

Fu Zhonghua1,Gan Xiulun2, Wu Fengzhi2, Han Lin2

(1 Nanjing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Institute, Jiangsu210029;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Qi and blood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 and"blood"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energy source of the humanbody, as well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This article adheres to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basic medical theory, trying to mak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theory of qi and blood: "Qi", like muscles, has two same characteristics:dynamic and invisible, the two can communicate to a certain extent;"blood" corresponds to the blood and blood circulation of modernmedicin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 and"bloo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and "blood"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uscle-blood (blood circulation)". Most of the functions of qi andblood can pass through muscle and blood (blood circulation ) function. Thisarticle uses a typical case to illustrate the theory.

Keywords: qi-blood theory; basic medicine; muscle-blood(blood circulation)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盈亏关系着人体的盛衰。《素问·调经论篇》中记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中有:“气全则神旺……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对机体生命观察的基本素材,是中医临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辨证施治的主要理论依据。新时代的中医学要发展,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新的突破,中医人应不断探索和挖掘,传承创新,发展和完善气血学说,揭示其理论实质,丰富其科学内涵,以推动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本研究基于对基础医学的认识和临床实践,对气血有了一些新认识,即气约等同于肌肉的功能,血对应血液(血循环),气和血的关系约等同于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关系。

       1 肌肉的含义

       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其中能够收缩的组织是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工作。根据外观和细胞的位置,肌肉分为三类:骨骼肌(横纹肌)、心肌(横纹肌)和平滑肌(无横纹肌)。骨骼肌几乎只与骨骼相连,构成人体肌肉组织的主体,由大脑皮层控制,是随意肌。心肌由心脏起搏器窦房结控制。平滑肌分布于内脏、血管等部位。与心肌一样,平滑肌的运动是由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不能随意控制,属于不随意肌。

       因此,本文所说肌肉,既包括肌肉器官,也包括肌肉组织,人体之所以能够动起来,之所以被称为“动物”,就是因为有肌肉。

       2 气的概念广泛,皆主“动”,约等同于肌肉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体现[1]。气的推动调控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和气化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说文》中有:“气,云气也。”[2]意即气体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视之无形,触之而动。运用到人体上,气与力常相联系,合二为一,常说“气力”或“力气”。《战国策•西周策》:“夫射柳叶者,少焉气力倦。”《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古代先贤把力量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气,把人体或各成分的运动都归因于“气”。因为人体各成分很多,运动的方式更多,因此,气的种类就纷繁复杂:气总体上分为阳气、阴气;功能上分为荣气、卫气、元气、真气;从分布上又分为宗气、胃气、元气、真气;而从脏腑经络又划分为五脏之气和经气,每个脏器又有其本气,各经络也有不同的经气。

       无论“气”表现为什么功能,命名是什么,其共性至少有两个:①运动;②无形。

       关于其第一个共性“运动”。人体中具有主动运动功能的只有肌肉组织。肌肉组织使人体“动”起来,产生了各种功能,不同肌肉产生不能功能,心肌泵血,胃肠平滑肌协调消化,呼吸肌主管呼吸,泌尿道平滑肌负责泌尿,骨骼肌让人体拥有运动的能力。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肌肉各司其职,各展其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推测,古代先贤用不同的“气”来描述这各个不同的肌肉功能。

       关于第二个共性“无形”。人体有什么样的功能,就有什么样的结构去完成。“气”是无形的,又是运动的,也就是说——一个无形的结构完成了运动的功能,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是这些功能是多种器官完成,是多种器官功能的集合。多种器官功能一样的,最大可能是这些器官由同一种组织所构成。肌肉组织分布在很多器官上,符合这一特征,因为分布在很多器官上,所以“无形”。此外,人体死亡后,肌肉停止了运动,其功能亦随之消失,人体之“气”也就无从谈起了,此谓“无形”的第二层意思。

       3 血对应血液和血循环

       气血的“血”即是血液[3],就是现代医学血循环中的血液。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已经对血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血”的生成、储藏、运行渠道都有具体的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灵枢·决气》中:“何谓血?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中医“血”的概念,不仅仅指的是血管中的血液,也包括血循环,即“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在脉管中循环往复的流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起到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血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血与脏腑、经络等关系与临床密切相关。

       4 气血的关系对应“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关系

       从功能上看,“气”和“血”二者关系紧密,互为依赖,常合并称呼,或气血,或血气[4]。如《灵枢·本藏》中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一也。”《景岳全书》也曾描述:“气全则神旺……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而关于气血的特性《难经·二十二难》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是无形的,是动的。“血”是有形的,主静。但血液是流动的,“血”流动的推动力来自哪里?人们活动、奔跑、劳作时,也就是肌肉工作时,血液流动加速,躯体血色充盈。很明显,“血”运行的动力来自肌肉的运动,即所谓“气为血之帅”。

      “气”的运动需要能量,其能量来自何处?比如在外伤时,可因血流不止,失血而亡,肢体再也不能运动,“血”失而“气”(肌肉的功能)亡,这是“血为气之母”的表现之一。

       从形态学上,也可以看出肌肉与血管的关系(图1)。肌肉与血管互相伴随,互相促进,在生理上紧密相随。没有血液滋养,肌肉组织会成为一堆腐肉。没有肌肉或肌组织的搏动、推动挤压,血液就成为一潭死水[5]

图1 血管从肌肉内穿行

        气血的功能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肌肉-血液(血循环)”实现

       传统中医认为,气有推动、防御、温煦、固摄、气化等生理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以上所说“气”的这些功能如果没有肌肉的参与无一能够实施。气的推动、防御功能主要由骨骼肌和心肌完成,固摄、气化功能由平滑肌实现。肌肉是产热器官[6],毫无疑问具有温煦作用。

      “气能行血”,血液的正常循行需要推动力。《素问·痿论篇》记载:“心主身之血脉。”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脉管是血液循行的通道,全身血液的推动有赖于气的作用,即心肌的舒缩搏动和血管平滑肌的律动。

      “气能摄血”,《难经·四十二难》记载:“脾裹血。”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溢出脉外,体现了脾统血的功能。脾气的固摄力是保证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外溢的力量,而中医学又认为“脾主肌肉”,阐明肌肉与脾的功能之间有密切的关系[7]。在生理学视角下,血管平滑肌和相关骨骼肌的收缩功能有助于止血。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有赖于气的气化功能。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包括营气、津液和肾精,其中营气和津液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灵枢·决气》载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外肾精亦能化血,《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但肾精的充盛也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培育。由此可知,血液的化生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而胃肠道平滑肌与周围相关的腹肌,都是消化系统正常工作的保障。此处生血之“气”可以理解为胃肠道相关肌肉参与消化吸收功能。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从肌肉的视角看,在血液顺利送达的前提下,肌肉才能发挥功能。

       6 典型病例

       张某,男,50岁,2018年6月2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初诊。主诉:全身畏寒5年。现病史:5年前受凉后出现全身怕冷,后背尤为显著,夏天不敢吹空调,进空调房需加穿多层衣裤,自诉多次在医院体检均未见异常。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史。肌肉检查:左侧胸大肌和左侧肱二头肌挛缩紧张。治疗:采用一次性使用浮针, 在左小臂内侧、肘弯下方5 cm处进针,针尖向上,沿皮下进针。配合扫散、再灌注活动,松解相关紧张肌肉后,患者怕冷症状当场消失,治疗后令其对着空调吹,未察觉冷风,怀疑空调没开。

       2018年6月28日 二诊:上次治疗后怕冷症状消失半小时,后再次出现。检查:左侧竖脊肌上段、左侧胸大肌挛缩紧张。常规消毒后,运用一次性浮针治疗,松解紧张肌肉后怕冷症状再次消失。

       2018年7月10日 三诊:畏寒症状消失持续一天多。检查发现:右侧腹直肌上段挛缩紧张。运用一次性浮针治疗,松解该肌肉,症情即解。

       2018年7月17日 四诊:畏寒症状消失持续时间较长,已基本不怕进空调房。处理:松解右侧腹直肌上段。

       2018年8月17电话随访:畏寒症状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后背极度怕冷多年,曾被诊断为脾肾阳虚、寒湿客阻证。按照“肌肉与血液”这一新的气血理论思考,畏寒是因局部组织的营养或能量不足,而营养物质的供应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所以怕冷多是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该患者否认心血管疾病,故其血供差的原因应为肌肉挛缩,压迫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因而怕冷。使用浮针松解相关紧张肌肉,血供随之改善,即“气行则血行”,故患者的怕冷症状亦随之消失。

       7 小结

       作为中医学理论中的内核,“气血”理论一直备受重视,该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各有阐释与发扬,成为中医临床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性理论。本文在现代基础医学语境下,把气血理解为“肌肉-血液(血循环)”,气主动而无形,可视为“肌肉的功能”,血即为血液和血循环。在此直观的气血观指导下,可对临床许多疾病有新的认识,有助于开阔临床思路,拓展治疗手段;更有助于打通中西医理论壁垒,推动中医的现代化研究,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中医学。

       当然,不能把“气血”完全等同于“肌血”,因为“气”的范围更广泛一些,例如,原气、肾气的一些功能就不能用肌肉的功能来解释,以后,我们会逐渐就此话题展开讨论,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莽.解密《内经》“气”理论Ⅱ[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103-210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

       [3]刘燕池,雷顺群.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95.

       [4]李鼎,胡玲,汪润生,等.针灸学释难(重修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5]符仲华.浮针医学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8.

       [6]宋志刚,王德华.基础代谢产热的分子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1,32(4):356-358.

       [7]郭春霞,张启明,王义国,等.骨骼肌的中医五脏归属[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2):93-97.

(收稿日期:2020-02-12)

 

 

【发布人:管理员 来自:浮针医学】

 

 

 

浮针医学官网